磷肥与复肥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国际刊号:1007-6220
国内刊号:41-1173/TQ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4093 人次
 
    本刊论文
磷肥施用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7-0337-02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污染原因,研究了农业生产中磷肥过度施用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磷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化学物质的不合理施用、畜牧业过度养殖以及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大面积污染[1]。由于其危害巨大且难以控制,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环境领域的普遍关注。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磷肥施用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对磷肥的过度施用与面源污染关联性的分析以及防治措施,成为当今环境问题的研究重点。

  一、国外磷肥施用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性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0~4000ktP2O5从土壤迁移到水体中,在美国每年由化肥和土壤进入水生态系统的磷达45kt左右[2]。早在1990年美国的调查评估数据显示,美国面源污染约占总污染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83%,导致50~70%的地面水体受污染或受影响。在欧盟各国的地表水体中,农业排磷所占的污染负荷比约为24~71%。2003年美国环保局调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成为美国河流和湖泊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导致约40%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不合格。在欧洲,农业面源污染同样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首要因素,也是造成地表水中磷富集最主要的原因。德国某流域就是因过量施用化肥导致河水中的磷浓度超过了0.2mg/l,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经过10多年的有效治理控制,目前,美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已大幅减少,据2006年统计,美国农业面源污染面积已比1990年减少了65%。各欧盟国自80年代末以来,逐步对流域农业投入的氮、磷总量进行控制,磷肥用量下降约50%。同时,欧盟各国逐步加大管理力度,积极落实农业政策,农药、化肥、畜禽粪便及废水排量大大减少,磷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农田环境及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二)研究概况及污染原因分析。

  研究初期,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治理重点放在城市工厂废水等点源污染上,取得的成效非常有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1930年,美国率先开展面源污染的初步研究,并根据面源污染与洪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一系列与防洪有关的法律法规。20世纪60年代,美、日、英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认识和系统研究。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逐渐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80年代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蓬勃发展。90年代主要开始研究新的污染物。各国研究表明,农田土壤的磷素流失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磷素本身在土壤中扩散能力低下,极易被固定,在施肥后的较短时间内其有效性降低,加之不科学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以及降雨径流的影响,使磷肥的有效利用率远远低于预期利用程度,污染物随地面径流大量转移,土壤中盈余的磷素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大隐患。

  (三)采取的防治措施。

  1.政策措施。

  许多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建立了系统的法律框架,积极鼓励农民对农业污染进行主动性控制,引导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减少水土流失,对控制面源污染起到很大作用。1936年,美国制定了第一个面源污染控制法,至今进行了多次修订。2002年,日本制定了《土壤污染对策法》保护土壤。自2000年以来,欧盟各国制定了一系列化肥施用限制指令以及为保护鱼种、贝类安全而制定的水清洁共同体措施等,成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2.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分为工程型和非工程型。工程型措施有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和草地、河岸缓冲带、暴雨蓄积池和沉淀塘等。如采用缓冲区能减小地表径流的速率,加快大型土壤颗粒的沉积,从而有效去除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当地表水发生渗漏时,缓冲区的叶层和土壤能有效阻止悬浮颗粒,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非工程型措施主要有推行免耕、少耕法,综合管理有害物质,进行生物废弃物再利用等。

  3.其他措施。

  主要包括可行生态运行模式及经济措施。美国推出了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绿色农业等运行模式,有效控制了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用以及高毒性农药的投放。在欧洲,通常规定生态农业不允许使用氮素化肥和农药,对磷素化肥的种类和用量也有严格的限制,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财政预算和投入,近年来相关投资每年高达1700亿欧元,为欧盟财政预算总支出的80%以上。

  二、我国磷肥施用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性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400kg/hm2以上,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225 kg/hm2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一些蔬菜基地化肥施用量甚至高达1000 kg/hm2。在肥料配比上,全国氮、磷、钾施用比为1:0.45:0.17,背离了1:0.3:0.5的科学比例,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由化肥过量施用引起的氮、磷流失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已远远超过工业点源所占的负荷,仅1996~2006十年间,全国磷肥施用量同比增幅为60%,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氮、磷过剩,某些地区磷肥利用率仅有10~25%,加剧了化肥流失,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近20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迅猛增加,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2005年农膜用量超过120万t,其中地膜超过70万t,覆盖面积967.4万hm2 ,是1982年的80多倍。据广东、湖南等十几个省区的调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蔬菜受残留地膜影响减产幅度为9~30%。

  (二)研究概况及污染原因分析。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和河流水质规划研究,先后在于桥水库、滇池、太湖、鄱阳湖、巢湖、镜泊湖、三峡库区等水库、湖泊水体以及沱江内江段、晋江流域、北江浈水流域、淮河淮南段、黄河兰州段、渭河宝鸡段、辽河铁岭段等水体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这些研究为以后面源污染的深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研究表明,过量施用磷肥破坏了土地结构,肥料利用率下降,磷素大量流失,难以控制的降雨径流加速磷素进入水体。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磷肥与复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磷肥与复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